《中國民族報》第6版刊發何麗同志署名文章
6月1日,《中國民族報》第6版刊發了何麗同志的署名文章《發揮公共文化場所優勢 增強各族群眾“五個認同”——以民族文化宮為例》,全文內容如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習近平總書記作出的重大原創性論斷,是新時代民族工作的鮮明主線。增強“五個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所在。公共文化場所和單位是指能夠提供公共文化服務的文化館、展覽館、博物館、圖書館、影劇院、美術館、文化活動中心等,這些地方往往擁有珍貴的文物古籍藏品、豐富的圖書影像資料、先進的文化設施設備、濃厚的文化氛圍、舒適的體驗環境,是開展“五個認同”教育的重要場所。民族文化宮作為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展示民族工作成就、保護和傳承民族文化的公共文化場所和單位,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緊跟時代步伐,發揮資源優勢,創新理念方式和手段,提供高質量公共文化服務,釋放文化能量、涵養精神、滋養社會,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出了積極貢獻。
宣傳新中國民族工作史
新中國成立初期,黨中央組建中央民族訪問團到民族地區訪問慰問,邀請少數民族代表到北京參加國慶活動并到全國各地參觀建設成就;為了鞏固國防、幫助各兄弟民族繁榮發展,修建川藏公路、青藏公路;在抗美援朝中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團結教育,各族人民努力生產、捐錢捐物……這些歷史真實地記錄了我們黨開辟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正確道路、帶領各民族團結奮斗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艱辛歷程,記錄了各族人民衷心擁護黨中央、熱愛新中國的真摯情感,具有很強的教育意義。
2017年,為慶祝黨的十九大召開,民族文化宮推出了基本陳列展“各族人民心向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少數民族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展”。展覽設“開啟民族平等團結新紀元”“建國初期全國少數民族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兩個單元,展品包括包鯊魚皮馬鞍、賀蘭石硯、庫爾班·吐魯木大叔寫給毛主席的信、金邊貝葉經、湘繡、椰雕品等禮品文物和錦旗130余件。這些珍貴的文物具有鮮明的特色,是各族人民獻給黨、獻給新中國最深情的頌歌。
該展覽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幾年來接待觀眾數十萬人次,成為中央國家機關和北京市企事業單位開展主題黨日活動、愛國主義和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陣地,是中組部、中央民族干部學院等單位的現場教學點。今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民族文化宮采用新技術手段,創新展陳模式,高標準高質量對該展覽進行升級改造,為開展黨史學習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供了良好的宣傳教育平臺。
宣傳黨的民族政策
1961年,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40周年,國家民委召集專家、學者、工作人員在民族文化宮召開了“四十年來黨的民族政策文獻館”陳列提綱座談會。由于當時民族文化宮正在舉行“十年來民族工作展覽”,各個場館都已占用,這項工作沒有進行下去。繼承老一輩民族工作者的遺志,民族文化宮決定在今年舉辦“鑒往知來——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民族工作文獻檔案特展”,并將其作為基本陳列常年展出。
該展覽將展示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形成發展的歷史,展示中國共產黨確立民族平等、民族團結、民族區域自治、“兩個共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基本原則和基本政策的由來及歷史背景。歷史連接現在,照亮未來。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大力宣傳黨的民族理論政策,展現黨的民族理論政策的光輝,能夠激勵我們在黨的領導下,更加堅定地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
講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
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是各族人民共同書寫的。在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各民族經過誕育、分化、交融,逐步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讓歷史說話,讓文物說話,展示各民族廣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歷史事實,展現中華民族從自在走向自覺的歷史進程,有助于增強對中華民族的認同。
2020年,民族文化宮推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系列展首展“民族瑰寶——民族文化宮館藏文物精品展”。展覽分“政令安邦”“冠服立制”“美美與共”三個單元,從民族文化宮館藏5萬多件文物中精選出70多件珍貴文物展出。展品中有不同朝代中央政府封賜少數民族官員的封誥敕書、冊書官印,少數民族地方官員敬獻中央政府的呈文,也有少數民族不同時代、不同官階華美珍貴的官服。每一件文物背后都蘊藏著富有深意的歷史故事,昭示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和大一統的歷史根脈。
該展覽展出后,引起各方面廣泛關注。截至2020年底,共有100多個中央和國家機關、企事業單位、民主黨派、社會團體以及社會各界的觀眾3萬多人次前來參觀學習、開展現場教學或主題黨日活動,取得了較好的社會影響。
展示民族工作成就
實踐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才能凝聚各民族、發展各民族、繁榮各民族。展示民族工作成就,有助于教育引導各族人民深刻認識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優越性,從而更加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4年以來,民族文化宮陸續舉辦了民族自治地方成就系列展,產生了強烈社會反響,贏得了廣泛贊譽。2015年舉辦的“在祖國的懷抱中——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60周年成就展”,以辦展水平很高,手段新穎、形式新穎、方法新穎,內容很全面受到中央領導的肯定。展覽共接待觀眾15萬余人次,單日參觀人數多次超過1萬人次,成為民族文化宮2000年以來持續熱度最久、宣傳力度最大、接待觀眾最多的一次展覽。
其中,自治州成就系列展內容豐富,并輔之以非遺互動、文藝展演、產品展銷、旅游推廣、招商引資、文化論壇、書畫筆會等系列活動。展覽期間,甘孜藏族自治州參展的非遺產品累計銷售金額達21.8萬元,達成訂購協議500余萬元;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簽訂4項重大投資合作協議,協議金額289.3億元;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參展企業銷售額達554.7萬元,簽訂合同金額681萬元,收獲訂單價值6400萬元;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首次引入“互聯網+”模式,將展覽與電商平臺無縫對接,線上交易4200余單,金額超40萬元,現場簽約39個項目,投資額達382.8億元,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
豐富載體形式
截至2020年12月,我國互聯網普及率達70.4%,網民規模已近10億,學生占比21%。這就要求我們牢牢把握輿論主動權和主導權,讓互聯網成為構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最大增量。
2020年,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民族文化宮創新形式、豐富載體。一是制作推出了“各族人民心向黨——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國少數民族敬獻中央人民政府禮品展”網上展館。二是組織員工參加“云講國寶”比賽,其中,《草根講解員養成記》《一把金傘》進入初評,《草根講解員養成記》入圍復賽。三是創作50余幅美術作品,謳歌防控疫情中的“最美中國人”,在多家媒體上發表,構建網上網下聯動一體的宣傳格局,有力增強了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下一步,民族文化宮將加大工作力度,舉辦“黨的光輝照邊疆·各族人民心向黨——全國興邊富民成就展”“美麗中國·和諧家園——中國少數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系列展覽”等,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凝聚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磅礴力量不懈努力。